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交流 > 典型推介 > 内容

文化润泽 实践启蒙——--“兰花指”校本课程群落的构建与实施

时间:2021-06-08 11:37:22  字体显示:    阅读:

王庄中心小学       沈亚红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十三五期间我校将以省市两级课题为引领,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也围绕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多元”、“兰雅·善融”主题词,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以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特色·多元”这是我校课程建设的方向。王庄位于无锡边缘,也是锡剧之乡。十多前,学校就成立了“兰花”戏曲社,开展了传承戏曲文化的系列活动,学校也建成了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的“市特色建设项目学校”。但就一个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将在十三五中努力构建“兰花指”校本课程群落。我校的校徽主体就是采用戏曲中的典型动作“兰花指”作为基础造型,“兰花”意在我们将以“戏曲文化”特色课程为依托,“指”意在以“实践启蒙” 多元课程为拓展。
        “兰雅·善融”这是我校课程培养的目标。兰雅,兰韵雅质。兰花气质高雅,飘逸俊芳、绰约多姿,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纯正幽远、沁人肺腑。这正是祖国“未来花朵”的气质与素养。善融,善合相融。“人”字的含义就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融合同伴,相融共长;融合集体,相融共赢;融合社会,相融共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过程与目标。
        二、核心理念。
        文化润泽:学校就是将“上一代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传播给下一代。十三五期间学校致力传承发展“戏曲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 、“合作善融”的合和文化,形成社会新常态下的价值观、信念、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让无形“文化”凝聚教师人心,索引学校管理,润泽学生品行。
        实践启蒙:小学阶段还是启蒙阶段,但小学生的学习又离不开操作与实践活动。学校将以“实践启蒙”的教育理念,以善合相融的教学策略,构建系列的以研究、调查、操作为手段的“实践启蒙”课程。
        三、基本策略。
        科研引领:十三五期间学校以省规划办课题《合作文化引领下教师行为改进研究》为科研引领,在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构建整合课程、改进教学。
        课程再造:十三五期间学校以特色课程---“戏曲文化课程”为主干,以“个性发展” 、 “多元发展” 、“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国家校本化”课程、“地方特色化”课程、“实践研究启蒙性”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再造,真正形成系统的校本化课程。
        四、课程系列
        1、架构设置:
             
        2、内涵解析:
         ①旨在传承特色乡土文化的“兰韵课程群”的构建----凸现“三大文化”课程。
        “兰韵”就是富有特色的乡土气息与韵味。学校围绕地方文化内涵在十三五期间开设“三大文化”课程。
         戏曲文化课程。“戏曲文化”是我校几年来的特色项目。我校位于常熟、无锡、江阴、张家港四市交界处,是锡剧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锡剧传承名人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为学校创造了许多学习地方戏曲文化的机会,学校将继续依托地方戏曲文化资源,加强戏曲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让学生学唱戏曲,也是以戏曲为载体,在弘扬民族文化同时,让学生在戏曲课程中进行艺体美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实践与熏陶。
        西瓜文化课程。王庄是“西瓜”之乡,种植西瓜时间久远,“王庄西瓜”早在上个世纪就远近闻名了。学校将以这一地方资源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探究、艺术表达、绘本制作、阅读写作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现智慧,在课程中发展潜能。
        手绣文化课程。“手绣文化”重点研究“壁毯文化”和“花边文化”。“壁毯”是一种供人们欣赏的室内墙挂艺术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通过学习制作毛线手绣壁毯,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增强创造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常熟花边”是地方文化色彩浓郁的艺术结晶,王庄是“常熟花边”之乡之一, 让学生去做花边、设计花边、调查花边的历史与用途等,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感悟传承花边这一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②旨在培养学生才艺修养的“兰质课程群”的构建----打造“三大节日”课程。
        “兰质”就是兰花的质地,是学生发展的根本。读书、礼节、特长就是学生发展之根。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将打造 “三大节日”课程:“兰香阅读节课程”、“兰雅礼仪节课程”、“兰馨艺体节课程”。
        “兰香阅读节课程”。兰花之香源自于书香。我校将开设“迎阳文学社、经典阅读、科技实践、电子小报、英语童话”等活动拓展性阅读课程。在此基础上每年五月开展一年一度的“阅读·兰香溢心怀” 阅读节活动,以阅读构特色,以特色创品牌,全力打造有特色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自信大胆、能言善辩、见多识广的多方面能力。
         “兰雅礼仪节课程”。兰花之雅源自于仪德。学校以每年开展一年级的“兰雅入学礼”、 三年级的“兰雅成长礼”、六年级的“兰雅毕业礼”活动为基本架构,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文明礼仪等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诠释自我成长的闪亮舞台。更是让学生在德育校本课程中传播礼仪文化理念,丰富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培育兰雅气质,以奠定幸福健康成长的基础。
        “兰馨艺体节课程”。兰花之馨源自于特长。每年十二月开展“兰馨艺体节”课程。为此学校在平时学校就要依托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开设“兰馨四球课程”(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兰馨四艺课程”(葫芦丝、兰花艺团、家乡壁毯、书法国画)等体艺特色校本课程,以充分展示我校师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展示我校校园艺体文化特色和师生的个性特长,放飞心情、施展才华、张扬个性,让学生受到极好的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
        ③旨在实践探究自然社会的“兰魅课程群”的构建----实践“三大项目”课程。
        “兰魅”的核心词就是“魅”。“魅”即实践的魅力,就是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探究中发展个性,以培育学生兰花般气韵、兰花般性能。十三五期间学校分年段设计开展“三大项目”课程:低年级阶段开设“我爱家乡”实践研究性课程、中年级阶段开设“我与自然” 实践研究性课程、高年级阶段开设“我看世界” 实践研究性课程。
        “我爱家乡”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低年级阶段):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特色产品、文化环境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发展历史、人文价值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究。我们在一二年级阶段,由各班分别设计开设“寻找家乡的美”系列课程(一树一花一景)、“寻访你佩服的人” 系列课程(亲人、好人、能人)、“尚湖之宝”研究课程等,带学生去参观、考察、访问,再引导学生去说、画、写、比、展示。这种了解和探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培养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帮助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我与自然” 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阶段): 我们三四年级中由各班设计开设“兰花课程”、“宠物课程”、 “熊猫课程”(分布情况、习性、生存状态等)、“水资源调查课程”、“空气监测课程”、“小小植物网上种”课程等。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主导作用。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注意观察自然,对身边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大自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他们具有基本生活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我看世界” 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高年级阶段)。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感悟。我校在高年级中紧紧依托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由各班设计开展“我与世界”研究性实践活动:“地图观察与研究”、 “世界人种的分布”、“中国民族风”、“交通工具”等研究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小了解世界,感受多彩的世界文化,栽培和养育学生心中神奇的种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做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做一个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五、实施措施: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十三五期间我校将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做到校本课程实施有师资、有经费、有监控、有评价。
        师资落实。一是外聘。利用社会资源,如与常熟市锡剧实行合作共建,聘任锡剧团专业人士为老师;还聘任王庄大兰花艺术团的龚妹华、龚卫民、李如宝三位演员来校指导学校的小兰花艺术团。聘任家长志愿者。依靠家长资源,发动家长,让家长中的特长人员来校做老师,带学生社团。二是内培。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还是依靠本校的老师,我们通过合作学习、外出培训等挖掘培养老师专长,逐步开设教师善长的艺体等课程。
        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提取公用经费5%作为特色课程研发专用经费,另外,拓展渠道,积极筹措专用经费,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过程监控。一是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领导特色课程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由沈亚红校长任组长,两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学与德育部门的主任及各教研组长任组员。二是制度化安排实施。三大“节日课程”都是明确安排好活动实施的月份时间,三大“文化课程”与三大“项目课程”课程都要融入到学校计划与班级工作计划中。三是定期研讨。定期交流、定期讨论课程实施中问题与经验,做到逢会必议,逢会必讲。
        评价激励。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建立与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一是展示性评价,以环境文化展示、特长展示、舞台展示、作品展示、获奖展示、阶段性家长会展示等形式来激励评价;二是调研性评价,检查调研、问卷调研、跟踪调研、成果统计等形式来了解课程活动效果;整合性评价,与学科相关度高的就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并进行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课程评价的尝试,以积累校本课程评价经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能形成学校自有的适合校情的整合性校本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