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待逐步达成,且已进入关键阶段。鉴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以省市区县等为单位开展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可被视为“区域教育系统”,其现代化进程是以“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的整体变革。
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三个着力点
每个区域可从三个层次选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配置要素资源,包括经费、专业人员、课程、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校园校舍等;实施行动计划,即行动项目或工程;优化运行机制,即优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其中,运行机制是在区域层面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宏观变量,需要从健全制度体系的角度协调各领域、各项目、各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上海在实施委托管理的同时,设计并用好管办评分离、联动的机制。运行机制也需要从选择行动路径的角度来聚焦本时期的发展战略或重点目标,贯通前后相继的系列项目,整合相关的要素资源。如北京等地采用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等政策工具,广东等地采用的“信息化”与成都等地的城乡互动、城乡综合等推进方式。
系统的运行机制融于系统的演化过程之中,它会随着系统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表现。这启发我们,可以辨析区域教育系统沿着现代化方向逐步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透视系统运行机制在每个阶段的具体表现,从而自觉、主动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机制,建立更为合理的推进机制。也就是说,掌握运行机制这一宏观变量,用以协调中观行动和微观要素。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四个推进阶段
根据诸多已有经验和典型案例,参照已被广泛采用的“以评促建”的行动路径,可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科学调研—协商决策—合作实施—评价反馈。当然,每个阶段的多方面行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是循环往复的,因此需要在全局视野中整合协调。
科学调研,在战略格局中探索转型发展。
正式启动新时期教育现代化进程之时,需要对本区域教育系统已有的发展基础、可用资源和新的发展需求有全面而科学的调查研究,进而据此制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相关规划。调研团队应包括熟悉教育现代化前沿理论和改革实践的研究人员及本地专家、管理者;调研方案应着力解决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问题,特别是教育系统与社会、市场等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和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学校自主权和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各类评估等。
调研涉及各类决策主体、利益主体、行为主体,需要政府决策部门整体部署并协调各类教育组织的成员积极参与,让他们和其他相关主体如家庭成员、社会人士等参与调研。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进行系统性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深度调研,为透视本地区教育发展提供系统而科学的证据。
调研应借鉴专业智慧,透视发展格局。要超越经验描述、事例讲述、数据罗列等做法,参照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与先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指标,深度理解教育发展政策和本地区的教育发展需要,包括教育系统在本地乃至全国社会发展整体格局中的定位。
协商决策,制定评价指标和发展规划。
在科学调研的同时,适合本地区实际需要的教育现代化远景和发展思路也在逐步生成。其中,既需要区分不同的努力空间,也需要将其整合成充满活力的系统格局。研制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据此明确本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作为后续推进、评价的依据,需要同时从两方面努力:其一,透视先进经验中最值得借鉴的特点,看它们是如何服务于本地区各有差异的发展需要的;其二,深度分析本地区的发展需要,选择本阶段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以便在各项指标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性,保证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具有严谨性,以表达既有独特性又有专业性的发展内涵。
在有序规划区域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变革历程时,需要优先关注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战略,这是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线索。此时,可采用政策阶段的理论,从背景及初始条件分析、政策制定过程分析、政策实施分析和政策效果分析等来整体考虑如何选择发展战略,从而避免教育系统变革“碎片化”的情形,凸显本时期的战略格局。
在进一步制定以教育现代化为专题的发展规划,或者以之为主线的区域性五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逐步考虑组织专业团队,制定发展规划的初稿;协调各方力量,商议修改发展规划;凸显战略意图,精心策划重点项目和配套的行动项目与保障系统。
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协调相关的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就业政策和资源政策,由此构建合理的配套政策体系。此时,在横向上,应明确每个具体制度、政策的效用,进而保障各单项制度与体系中其他制度之间的协同性;在纵向上,在新旧制度、政策之间形成前后相继、相互支持的效应,促成前后衔接通畅、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格局。
合作实施,创造性地逐步落实规划。
制定发展规划,要通过各种具体举措切实促进区域教育系统的改进,逐步落实发展规划。整体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需要通过各类行动项目来具体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参照指标体系等来明确各级各类子系统、各个项目的责任主体、行动计划和检测标准。其中,可在区域教育系统内部探讨如何超越学校等微观层面的教育组织,建立学区或集团等中观层面的适度主体,并实施相应的工作项目。
教育现代化需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治理,包括围绕每个项目组建工作团队,凝聚多方智慧、整合社会力量办学资源和第三方评估等各类专业资源,通过相互合作来稳步开展各种具体行动。
教育现代化需要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持续推进,这就要立足区域教育系统整体格局,结合各个子系统的实际情况促成其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在系统格局中自下而上地形成整体性的现代化品质,实现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区域教育系统变革。
评价反馈,确认发展成效和新的空间。
在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区域教育系统中推进现代化,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子系统的实际进展采用全局性的评价反馈机制,以便及时确认各方面的发展成效,探索持续改进的新空间。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需要自下而上地主动协调多元主体,汇聚多方资源,因此,应该充分激发各子系统的内生活力,特别是各类基层单位如各类学校、学区、集团和社区的自主活力。基层单位自觉参照发展指标来规划、推进工作并及时自评,应该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价反馈工作的基本着力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区域层面组织系统化的评估活动,可以参照评价理论研究成果,采取共商、联动的监测评价方法,在各子系统之间沟通信息、激发活力,在区域教育系统的整体视野中把握全局状况,并据此采用必要的反馈措施,用以弥补不足、增强优势、彰显特色。还要关注各子系统的进步程度与努力程度,激活更多主体的智慧,让教育现代化进入更高境界。
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立序”
从诸多典型经验中提炼出上述推进机制及每个阶段的具体行动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关键要领,就是着眼于区域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立足已有的稳定格局,逐步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换言之,在“有序”的系统格局中创生活力,实现“创造”,进而在促进变化的过程中“立序”。在从旧有秩序转换到新秩序的过程中,宏观层面优化运行机制的努力可以全面持续地推进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改革,即实施行动项目、配置要素资源,将自上而下的部署与推进和自下而上的实施与创造结合起来。由此,不仅在整体格局中推进区域教育沿着现代化的方向实现系统变革,而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种内生的长效发展机制,让教育现代化的事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我们期待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机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专业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伟胜,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主任、教授)